2025年6月海牙北约峰会前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参会资格引发争议。北约内部文件显示,为避免刺激美国,乌克兰代表团可能被安排在非正式边会活动,主会场席位或将由其他东欧国家替代。
北约此举实为战略权衡。美国中期选举后对乌政策转向,欧洲盟友被迫在"保全联盟团结"与"维护乌克兰尊严"间走钢丝。
荷兰外交部的礼宾安排表泄露了端倪。乌克兰代表团的座次被标注在宴会厅侧翼,与主桌相距三个区域。这种物理隔离比去年伦敦峰会时的"技术性迟到"安排更显刻意。
北约宪章第10条关于"门户开放"的承诺遭遇现实挑战。当美国国会冻结对乌援助法案后,欧洲国家军援总量仅能维持乌军现有防线,反攻计划全部搁浅。
德国总理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那句"联盟决策需要共识"现在听来别有深意。法国提供的"凯撒"自行火炮比承诺数量少了三分之一,交货时间却延长了六个月。意大利更直接暂停了第七批防空系统运输。
展开剩余61%五角大楼2025财年预算草案显示,乌克兰安全援助倡议(USAI)项目资金归零。与此同时,波兰获得23亿美元军事贷款,罗马尼亚拿到F-35战机升级套件,波罗的海三国新增12个美军训练基地。
地缘政治版图正在重组。当美国将资源转向亚太,欧洲盟友的优先事项变成加固北约东翼,而非继续填无底洞。
布鲁塞尔的外交官们最近频繁使用"战略忍耐"这个新术语。翻译成大白话,就是让乌克兰自己扛住,等美国大选后看风向。可前线士兵等不起——俄军新型电子战系统让西方提供的GPS制导炮弹命中率下降了60%。
军事援助的断崖式下跌早有征兆。美国陆军仓库里的155毫米炮弹库存跌破警戒线,德国军工企业生产线仍保持每周40小时工作制,拒绝为乌克兰启动三班倒。
泽连斯基上周在基辅地铁站改建的指挥部里签了第17份征兵令。这次征召范围扩大到所有60岁以下男性,连音乐学院教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都收到了入伍通知。而北约驻乌联络处给出的建议仅仅是"优化防御工事布局"。
北约秘书长私人助理被拍到携带"乌克兰问题降级方案"进入白宫。文件抬头注明"非正式磋商文本",核心内容包含将乌军现有控制线设为临时停火分界线。
这等于变相承认俄罗斯占领现状。但比起激怒美国可能导致的联盟分裂,牺牲乌克兰部分利益反而成了可接受选项。
看看黑海沿岸的最新动态就明白了。土耳其已恢复俄罗斯粮食出口通道检查,希腊批准了俄气过境项目,保加利亚甚至偷偷用卢布支付了核电站燃料款。这些北约成员国都在为后乌克兰时代布局。
国际政治没有童话。当美国第六舰队将"里根"号航母调离那不勒斯港,转而停靠新加坡樟宜基地时,欧洲各国防长会议的主题立即从"援乌抗俄"变成了"自主防务"。
基辅街头那些褪色的"与乌克兰同在"海报正在被雨水冲刷。欧盟委员会最新民调显示,只有28%的西欧民众还支持继续军援,这个数字比去年下降了40个百分点。而在华盛顿,国会大厦前的乌克兰国旗已经降到了副旗杆位置。
发布于:北京市